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滇池(湖泊)流域生态文化研究基地
工 作 简 报
( 2011 年第 16 期 总第 37 期)
基地办公室编印 二○一一年十一月八日
基地获2011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立项资助
2011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评审结果揭晓,我校“滇池(湖泊)流域生态文化研究基地”共获得3个项目资助,其中重点项目1项:由我校冯庆副教授主持的《滇池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研究》,资助经费6万元;一般项目2项:分别是赵毅副教授主持的《规划建设滇池流域绿道的可行性研究》、刘荣老师主持的《滇池生态环境修复的社会机制研究》,资助经费分别为4万元。
“滇池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研究”将围绕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管理问题,以滇池流域新昆明建成区为研究区域,以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为研究重点,分别展开对垃圾产生及其影响因素、垃圾源头削减、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回收、综合处置的“源头减量-过程回收-末端资源化”的全过程控制的系统研究。“规划建设滇池流域绿道的可行性研究”将在对当前滇池流域规划道路系统、绿地系统、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城市河道、沟渠、风景道路、废弃铁路线等人工走廊及其他高密度聚居区进行现状资料收集和分析评估的基础上,以整体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结合滇池流域的地域特征、气候特点,借鉴国内外的绿道理论和实践经验,分析研究符合滇池流域生态平衡、景观格局、连接山体、森林、公园、体育休闲场所、隔离绿带、滨湖地区及高密度居住区等综合型绿道规划策略和建设模式及对策。“滇池生态环境修复的社会机制研究”主要从社会建构论和公共治理理论出发来阐述环境保护社会机制的建立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湖泊治理的经验进行比较研究来思考其对滇池生态环境修复社会机制构建的启示;通过比较和透视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的特点及利弊来引出建立社会机制的必要性;从政府、市场与社会三种机制之间交叉及互动维度来构建滇池生态环境修复的社会机制,创新环境管理模式;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来分析构建社会机制的策略和路径,并在以上理论构建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生态环境修复社会机制的有关保障性措施。
“滇池(湖泊)流域生态文化研究基地”的研究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